最近. 中學和大學同學裡都有灰色的人
好像在他們的世界裡什麼什麼都是灰色的
工作沒有意義
生活沒有味道
學校也不是好地方.
我也十分贊同有關工作沒意義的一點
不過同時我也想.
香港人以稅項大量投資的大學畢業生
在傳媒製造下的價值變低以外
自己都沒有在自己身上找到任何的希望與價值.
作為大學畢業生的一分子
我們可能對親戚的讚許毫無感覺
也可能認為是很自然而然的事
二十多年的光景
香港這樣一個繁華城市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讓我們如此空白
是太幸福以致對幸福毫無感覺嗎?
是因為有太多東西以致找不到喜歡的事和要去的方向嗎
是因為有太多時間去抱怨嗎?
為什麼不去清晰自己的處境與思想
至少知道自己寂寞的原因
不是別人施加的
而是自己因某選擇所帶來的結果
因為自己的一些性格缺憾
那麼.
那一聲嘆氣才真能舒懷
朋友m說灰色的人就是這樣.
不一定是不好的
不一定是錯的.
不過.
至少我認為他們一定是比較自私的
因為他們都看不見. 甚至鄙視那些比他們更著緊的朋友
而且總怪別人不了解他們.
自己的雙腳卻從沒有踏進別人的鞋子
自己緊緊的封閉.
又怎樣可以讓人知道
總知每每讀到他們的文字.
我都覺得無奈又氣憤!!!
現在輪到我想不通了=n=
30.4.09
26.4.09
037: 我還是不知該如何宣佈...
我所指的是關於被耶Y大學取錄一事.
到這刻. 我還是有那麼一點的不相信自己
對這一個所謂的事實存疑.
又或者應說. 面對著這樣巨大的名字.
我還是不能將它很自在的套落在自己身上.
所以. 我試圖把這道消息隱隱的收藏
如果你是現在從這兒終於發現這件事
我希望你能了解我未有親口告訴你.
要是我真的撥了電話. 我的感覺一定是壓抑著的.
因為我害怕別人控告我驕傲倡狂.
儘管我是對你們心存感激.
但我還是比較習慣在你們面前當個猶豫不安的女孩.
事實上. 我是真的有猶豫的.
然而一些師長聽到了. 就成了一個無從說不的選擇.
基本上是聽過的都會這麼認為吧.
所以好像在離開以前. 就已經被孤立了.
我不想被孤立. 我已經害怕我們間的距離遙遠得模糊.
是的. 我害怕只要一說了出口.
就會成為了一道平障
我親愛的朋友. 沒有你們所有的曾經. 所有的支持.
造成我至今經歷的一切幸運.
我是不會有可能跨過這一道門檻的.
所以請不要把我看得太遙遠.
現在我正努力預備我的決心.
去迎接將要面對的三年.
對現在的我來說仍然是非常遙遠漫長的三年.
我已經等不及在再之後要回香港努力了.
要是別人的口耳相傳. 比我的親述來得要快
我是更加的希望你能原諒我的怯懦與猶豫.
我還是很想親口跟你分享道謝的.
但願我們仍然並肩加油
到這刻. 我還是有那麼一點的不相信自己
對這一個所謂的事實存疑.
又或者應說. 面對著這樣巨大的名字.
我還是不能將它很自在的套落在自己身上.
所以. 我試圖把這道消息隱隱的收藏
如果你是現在從這兒終於發現這件事
我希望你能了解我未有親口告訴你.
要是我真的撥了電話. 我的感覺一定是壓抑著的.
因為我害怕別人控告我驕傲倡狂.
儘管我是對你們心存感激.
但我還是比較習慣在你們面前當個猶豫不安的女孩.
事實上. 我是真的有猶豫的.
然而一些師長聽到了. 就成了一個無從說不的選擇.
基本上是聽過的都會這麼認為吧.
所以好像在離開以前. 就已經被孤立了.
我不想被孤立. 我已經害怕我們間的距離遙遠得模糊.
是的. 我害怕只要一說了出口.
就會成為了一道平障
我親愛的朋友. 沒有你們所有的曾經. 所有的支持.
造成我至今經歷的一切幸運.
我是不會有可能跨過這一道門檻的.
所以請不要把我看得太遙遠.
現在我正努力預備我的決心.
去迎接將要面對的三年.
對現在的我來說仍然是非常遙遠漫長的三年.
我已經等不及在再之後要回香港努力了.
要是別人的口耳相傳. 比我的親述來得要快
我是更加的希望你能原諒我的怯懦與猶豫.
我還是很想親口跟你分享道謝的.
但願我們仍然並肩加油
036: SUNDAY MING PAO
星期日談情﹕長大離家
搬家的故事(三) 2009年4月26日
廣 告
【明報專訊】凌晨兩點還沒睡覺,電視和電腦都開覑,電視上正在播放《Power of 10》,一個美國有獎競猜節目,競猜的內容是就各種問題所做的全美國民意調查的結果。我轉頭過去看電視的時候,主持人正在問參加者一個問題﹕「有多少美國人認為,即使經濟拮据,也不會搬回父母家住?」
參加者A猜38%,B猜48%,最後公布民意調查的結果是64%。B因為猜的數字比較接近,贏了這題。
數字說話
這個電視節目的遊戲規則是,先由兩名參加者對局,就5個問題競猜,答案比較接近者獲勝,取「五盤三勝制」;這一輪的勝出者馬上進入下一輪,在現場觀眾的投票參與下就總共5個問題猜測其民意調查的結果,所允許的誤差範圍由40%起逐題遞減,而獎金則逐題遞增,最後一題,也就是1000萬美元的題目,要求零誤差。
我看到這節目的第一反應是﹕難怪節目製作人敢設定「答中5題獎1000萬」的遊戲規則,因為要贏這1000萬的機會簡直可比中六合彩!這節目使用的調查結果是從哪裏來的?「民意」是如何採集的?哪些人是合資格的「美國人」?受訪者的性別、年齡、種族、社會階層?調查是在什麼時間和社會背景下做出來的?
於是我順手在網上查了一下有關《Power of 10》的資料(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電視電腦一起看的原因)。我首先看的是「維基百科」,得知這個節目是CBS(哥倫比亞廣播電視公司)在2007至2008年製作和播放的,節目在當時相當受歡迎,而且有人拿過100萬獎金,不過沒有人拿過1000萬。然後我在該節目的官方網頁上看到,節目中出現的所有民意調查都是由該節目組設計問題,再委託一間名為Rasmussen Reports的民意調查公司調查並收集數據。
我繼續搜索了一大圈,並沒有找到更多的關於數據來源的解釋或討論,似乎大家只對有沒有猜中正確答案感興趣,而至於正確答案有多符合事實則無人關心──當然,這不過是一個電視娛樂節目,何必認真?人們總是喜歡想像有一個「大眾」在那裏,忽略了我們每一個人都隸屬於各種「小眾」的事實(老人家、同性戀、矮子、胖子、素食者、失業者、無政府主義者──五花八門,不勝枚舉);而人們更總是好奇別人是怎麼想的,並且對任何統計數據都懷有一種難以解釋的癡迷與崇拜。
《Power of 10》這個節目的娛樂和成功就在於﹕既提出各種古怪有趣的問題(如「有多少美國男人願意做布殊總統的女婿?」),又以一種權威的口♣告訴你「民意」,即「調查機構」在「全美國人」中「隨機抽樣」訪問所得到的「調查數據」(還有答錯了沒有獎金這個無比權威的遊戲規則)。
看電視果然是不用動腦筋的,一動腦筋就看不下去。
扯遠了。扯這麼遠的用意是﹕先打消各位讀者對於「有多少香港人認為,即使經濟拮据,也不會搬回父母家住?」這種問題來一個民意調查的衝動。
父母的家
其實我這個星期也在到處訪問別人。事情的起因有點沉重,緣於近來我的外公病危入院,我目睹家人的情緒和反應,再觀照我自己的感受和行動,想了很多,其中一個問題是﹕「如果父母將來離開我了……」
每當有親人過世,我就會想到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為之感到痛苦和恐懼。可是我又不好直接拿這種詛咒別人親人生命的問題去到處問人,所以只好迂迴地問一些不直接的問題,如﹕「你目前仍然住在父母家裏嗎?在父母家裏還有沒有你的內褲牙刷,可以毫無準備地隨時去過夜?」
我天真地想,離開父母的家,自己過生活,大概就是個人獨立的最重要的一步吧?要知道我到現在還沒能成功走出這一步,隔不了多久就會跑回家去住一趟呢。
朋友們有求必應,都很有耐心地和我深入討論「長大離家」這個話題,他們的想法和經歷使我意識到,僅僅在我的頭兩個問題中就充滿了假設,而這些假設則反映出我所看到的那個世界是多麼的局限。
首先,我假設受訪者的父母生活在同一屋簷下,或者說,受訪者有一個可以自由投奔的「父母的家」。其次,我高估了父母以及住在父母家這個安排對於個人獨立性的損害。最後,我以為存放覑內褲牙刷,隨時可以去過夜的地方就是家。
我的人生如此簡單,一如我的頭腦。好在我還有這些有故事的朋友們願意和我分享他們的經歷。
「父母的家」這個概念是什麼時候從「家」這個概念裏分離出來的?「我」是何時從「父母」中獨立出來的?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分割嗎?可能做這樣的分割嗎?搬出來以後還回得去嗎?回去了是什麼感受?回不去呢?
這些故事,是不是比一個民意調查數據要有意思得多?讓我下期講給你聽。
文 王雅雋
編輯 周瑮
搬家的故事(三) 2009年4月26日
廣 告
【明報專訊】凌晨兩點還沒睡覺,電視和電腦都開覑,電視上正在播放《Power of 10》,一個美國有獎競猜節目,競猜的內容是就各種問題所做的全美國民意調查的結果。我轉頭過去看電視的時候,主持人正在問參加者一個問題﹕「有多少美國人認為,即使經濟拮据,也不會搬回父母家住?」
參加者A猜38%,B猜48%,最後公布民意調查的結果是64%。B因為猜的數字比較接近,贏了這題。
數字說話
這個電視節目的遊戲規則是,先由兩名參加者對局,就5個問題競猜,答案比較接近者獲勝,取「五盤三勝制」;這一輪的勝出者馬上進入下一輪,在現場觀眾的投票參與下就總共5個問題猜測其民意調查的結果,所允許的誤差範圍由40%起逐題遞減,而獎金則逐題遞增,最後一題,也就是1000萬美元的題目,要求零誤差。
我看到這節目的第一反應是﹕難怪節目製作人敢設定「答中5題獎1000萬」的遊戲規則,因為要贏這1000萬的機會簡直可比中六合彩!這節目使用的調查結果是從哪裏來的?「民意」是如何採集的?哪些人是合資格的「美國人」?受訪者的性別、年齡、種族、社會階層?調查是在什麼時間和社會背景下做出來的?
於是我順手在網上查了一下有關《Power of 10》的資料(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電視電腦一起看的原因)。我首先看的是「維基百科」,得知這個節目是CBS(哥倫比亞廣播電視公司)在2007至2008年製作和播放的,節目在當時相當受歡迎,而且有人拿過100萬獎金,不過沒有人拿過1000萬。然後我在該節目的官方網頁上看到,節目中出現的所有民意調查都是由該節目組設計問題,再委託一間名為Rasmussen Reports的民意調查公司調查並收集數據。
我繼續搜索了一大圈,並沒有找到更多的關於數據來源的解釋或討論,似乎大家只對有沒有猜中正確答案感興趣,而至於正確答案有多符合事實則無人關心──當然,這不過是一個電視娛樂節目,何必認真?人們總是喜歡想像有一個「大眾」在那裏,忽略了我們每一個人都隸屬於各種「小眾」的事實(老人家、同性戀、矮子、胖子、素食者、失業者、無政府主義者──五花八門,不勝枚舉);而人們更總是好奇別人是怎麼想的,並且對任何統計數據都懷有一種難以解釋的癡迷與崇拜。
《Power of 10》這個節目的娛樂和成功就在於﹕既提出各種古怪有趣的問題(如「有多少美國男人願意做布殊總統的女婿?」),又以一種權威的口♣告訴你「民意」,即「調查機構」在「全美國人」中「隨機抽樣」訪問所得到的「調查數據」(還有答錯了沒有獎金這個無比權威的遊戲規則)。
看電視果然是不用動腦筋的,一動腦筋就看不下去。
扯遠了。扯這麼遠的用意是﹕先打消各位讀者對於「有多少香港人認為,即使經濟拮据,也不會搬回父母家住?」這種問題來一個民意調查的衝動。
父母的家
其實我這個星期也在到處訪問別人。事情的起因有點沉重,緣於近來我的外公病危入院,我目睹家人的情緒和反應,再觀照我自己的感受和行動,想了很多,其中一個問題是﹕「如果父母將來離開我了……」
每當有親人過世,我就會想到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為之感到痛苦和恐懼。可是我又不好直接拿這種詛咒別人親人生命的問題去到處問人,所以只好迂迴地問一些不直接的問題,如﹕「你目前仍然住在父母家裏嗎?在父母家裏還有沒有你的內褲牙刷,可以毫無準備地隨時去過夜?」
我天真地想,離開父母的家,自己過生活,大概就是個人獨立的最重要的一步吧?要知道我到現在還沒能成功走出這一步,隔不了多久就會跑回家去住一趟呢。
朋友們有求必應,都很有耐心地和我深入討論「長大離家」這個話題,他們的想法和經歷使我意識到,僅僅在我的頭兩個問題中就充滿了假設,而這些假設則反映出我所看到的那個世界是多麼的局限。
首先,我假設受訪者的父母生活在同一屋簷下,或者說,受訪者有一個可以自由投奔的「父母的家」。其次,我高估了父母以及住在父母家這個安排對於個人獨立性的損害。最後,我以為存放覑內褲牙刷,隨時可以去過夜的地方就是家。
我的人生如此簡單,一如我的頭腦。好在我還有這些有故事的朋友們願意和我分享他們的經歷。
「父母的家」這個概念是什麼時候從「家」這個概念裏分離出來的?「我」是何時從「父母」中獨立出來的?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分割嗎?可能做這樣的分割嗎?搬出來以後還回得去嗎?回去了是什麼感受?回不去呢?
這些故事,是不是比一個民意調查數據要有意思得多?讓我下期講給你聽。
文 王雅雋
編輯 周瑮
19.4.09
035: In an Absolute World
No TV at home, get to know commercials in cinemas.
Here's one of my recent favourite.
share with you my best friends
The Making of
Here's one of my recent favourite.
share with you my best friends
The Making of
15.4.09
頑童.
復活節除了懶洋洋地在家中煲田野妹之外.
就是看了兩部二輪電影
和終於跟畢加索先生碰碰面
小時侯單靠食字. 為美術設計科的畢業展起了一個名叫"筆+思索"
原來畢加索是他媽媽的名字.
他的作品中. 最有名大概是西班牙的鬥牛和那因為他. 而跟和平扯上關係的白鴒
其實他的作品非常多變. 有十分認真的. 也有你認為是亂來的.
也有cubricism. 也布非常簡單的線條.
反正就是他想要探求的真理. 尋找的美. 或是對生活直率的感動
一切發自內在.
沒有為了入學校. 也沒有為了擺展覽
在像朗豪坊一樣擁擠的展館裡.
我能想像他一點都不在乎這群專程來朝拜的愚昧
但他們嘲弄大家都不是在看畫嗎?
除了畫像旁邊的幾句文字.
現在的audio guide 已經發展到像iphone一樣. 還有refrence picture 可以看.
因為展覽主題是charllenging the past.
原來有很多他的作品是經典的重新演釋
所以. 大家都很努力. 縱使這是一個假日的節目.
而我想最教畢先生開懷大笑的.
定必是走完了一圈以後.
你會在商品店那條等著買走了色的明信片的人龍盡處的那台收銀機旁邊
看見一堆他自身的Q版水手服匙扣
就是看了兩部二輪電影
和終於跟畢加索先生碰碰面
小時侯單靠食字. 為美術設計科的畢業展起了一個名叫"筆+思索"
原來畢加索是他媽媽的名字.
他的作品中. 最有名大概是西班牙的鬥牛和那因為他. 而跟和平扯上關係的白鴒
其實他的作品非常多變. 有十分認真的. 也有你認為是亂來的.
也有cubricism. 也布非常簡單的線條.
反正就是他想要探求的真理. 尋找的美. 或是對生活直率的感動
一切發自內在.
沒有為了入學校. 也沒有為了擺展覽
在像朗豪坊一樣擁擠的展館裡.
我能想像他一點都不在乎這群專程來朝拜的愚昧
但他們嘲弄大家都不是在看畫嗎?
除了畫像旁邊的幾句文字.
現在的audio guide 已經發展到像iphone一樣. 還有refrence picture 可以看.
因為展覽主題是charllenging the past.
原來有很多他的作品是經典的重新演釋
所以. 大家都很努力. 縱使這是一個假日的節目.
而我想最教畢先生開懷大笑的.
定必是走完了一圈以後.
你會在商品店那條等著買走了色的明信片的人龍盡處的那台收銀機旁邊
看見一堆他自身的Q版水手服匙扣
7.4.09
034: 遙遠的花旗國
沒有想過,會走得如此遠。
要是心裡還是有多一點猶豫,或是羞怯,
我想我不會把一個個選擇推開,一步步的這樣走。
心裡是很感激的。
不是我背負著一切願望,而是夢想把我牽到這麼遠。
它帶給我的,比我實際的付出,真的要多很多。
之前沒有想過的,是美國的"超前"或"先進"是來自先天的貧乏
很大的大學,很大的大學圖書館,很大很大的博物館,
它們藏著的是他國的歷史知慧和文化
她的"世界觀",原來就是這麼的一回事。
把外在的東西濃縮,在桌面上反覆研究,
自以為了解很多, 自我放大
這不過是我的片面而且主觀的感覺
不過當地的人倒是讓我感覺親切的。
感冒除著離開就自然地好了。
要是心裡還是有多一點猶豫,或是羞怯,
我想我不會把一個個選擇推開,一步步的這樣走。
心裡是很感激的。
不是我背負著一切願望,而是夢想把我牽到這麼遠。
它帶給我的,比我實際的付出,真的要多很多。
之前沒有想過的,是美國的"超前"或"先進"是來自先天的貧乏
很大的大學,很大的大學圖書館,很大很大的博物館,
它們藏著的是他國的歷史知慧和文化
她的"世界觀",原來就是這麼的一回事。
把外在的東西濃縮,在桌面上反覆研究,
自以為了解很多, 自我放大
這不過是我的片面而且主觀的感覺
不過當地的人倒是讓我感覺親切的。
感冒除著離開就自然地好了。
1.4.09
033: 美國遊學
到目前為止
我的所見所聞.
除了學校. 還是學校
哥倫比亞大學(寄居於同學J).
麻省理工(寄居於同學O&M)
哈佛大學.(原來位於MIT同一區)
因為朋友都是建築人.
所以還是朝拜了一些建築物(因為也實在沒事可做了)
面試的學校讓我SIT 堂又SIT 堂.
她最後收不收留我都叫賺了
同學們來了後都更更勤力和專心
很大程度是因為學習和生活可以說是完全的割裂
這裡的學問真的是錬出來的
我已經有點惦念倫敦的姿彩
最後要怎樣選擇呢
這幾天心裡不停忐忑
期望成功. 郤又害怕希望愈大
有這麼一段離留的時間是好是.
讓我學習馴服內心. 接受一些不能控制的壞事情
其實也不是那麼壞.
幸或不幸. 都不是當下可以定奪的
開開眼界.
知道自己追求的方向沒變就好.
加油 !!
我的所見所聞.
除了學校. 還是學校
哥倫比亞大學(寄居於同學J).
麻省理工(寄居於同學O&M)
哈佛大學.(原來位於MIT同一區)
因為朋友都是建築人.
所以還是朝拜了一些建築物(因為也實在沒事可做了)
面試的學校讓我SIT 堂又SIT 堂.
她最後收不收留我都叫賺了
同學們來了後都更更勤力和專心
很大程度是因為學習和生活可以說是完全的割裂
這裡的學問真的是錬出來的
我已經有點惦念倫敦的姿彩
最後要怎樣選擇呢
這幾天心裡不停忐忑
期望成功. 郤又害怕希望愈大
有這麼一段離留的時間是好是.
讓我學習馴服內心. 接受一些不能控制的壞事情
其實也不是那麼壞.
幸或不幸. 都不是當下可以定奪的
開開眼界.
知道自己追求的方向沒變就好.
加油 !!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