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

017: 看電影的快感

1)
個多星期以前,在一間叫prince charles 的戲院看戲
這間戲院位於倫敦市的正中心
以極低廉的價錢,播放二輪、或是經典片子

地庫的影院是最最廉價的
那些向後傾斜的椅子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不過以倫敦來說,是難得多座位的大影院

那天看的是希冶閣(alfred hitcock)的大西北(north by northwest)
我本人一直對會制造心理緊張的片子沒有與趣
不過因為再之前看了Arzona Dream
該片片中演員模仿north by northwest 的一幕
就讓我有很深的印象

整齣電影毫無冷場
有槍有煙有美人
我們有想過這種警匪間諜片會有如此多的幽默
而且在今時今日還是同樣的不失真

觀眾一起笑一起緊張
很久很久都未曾試過有如此的觀影感受
非科技的刺激,亦非刻意挑戰政治或強逼觀眾思考的電影
是完完全全的娛樂
而此經驗或旅程,絕非能通過一個人在家看dvd而獲得的

--------------------------------------------------------------

2)
前天在有點像香港藝術中心的地方看toyko sonata,
(我知道香港在上,是很值得看的電影)
離開影院之時,第n次版誤以為是日本人
被人問我電影內容是否真實反映日本當今的社會文化
之後又在話題拉闊再拉闊
談woody allen 到王家衛
他說是在電視上看過match point 和scoop
才敢再到戲院看vicky christina bacelona (此片暫時為本人09年至愛,浪漫非常)
又說看到2046以後就沒有再看王的片,說其energy慢慢流失了

---------------------------------------------------------------


不管是一總無形感覺,還是直接交流
電影還是有要到影院看的理由
人與人,還是需要觸碰的驚喜和火花

15.2.09

015: 轉貼--周日話題

【明報專訊】「你們當中有多少人將來想做藝術家?」
這是我十七年前踏入中大藝術系,老師劈頭問我們的第一個問題。已記不起當年有多少人舉手了,只記得自己的手在多番的掙扎下,最終還是靜靜的垂下來。或許,對我這個每星期喝《龍虎門》、《天下》和《壽星仔》等港漫奶水長大的時下年輕人來說,這個身分委實太沉重了。
在香港,「藝術家」這身分確實是一個迷思。除了慣常聽到的形容詞如「好清高」、「扮清高」、「好怪」、「戇居」、「無聊」和「有型」外,更多的是對這身分的不以為然——「啊!係呀?」行內人對這些反應大概都已習以為常。因為活在一個「藝術家是可有可無」的社會裏,別人怎看自己其實已變得不大重要。然而,當有一天政府決定要拿一塊地、一大筆錢和一個名為「創意」的牌匾出來打造一個生招牌時,藝術家就不得不拉直身子,把名牌重新掛在胸膛上,煞有介事的坐在工作室裏等待傳媒「追訪」﹕「呀藝術家先生,其實你係做咩?」
「係呢,藝術家做咩?」
如果你是《星期日生活》的長期讀者,相信當你經常看到程展緯、白雙全等藝術家的作品時,大概也會得到「藝術家愛搞」這印象。當然,藝術有很多不同的面貌,每個藝術家也有其獨特的性格,但當中「愛搞」似乎是藝術家共有的特性。準確來說,或許藝術家的天職,就是要「搞」。
還記得自己畢業後,就如很多同學一樣,甫離開校園便轉行。在一所小學當了四年教師。這四年其實是過一段頗為割裂的生活。一方面要應付繁重的教學工作,另一方面卻要時刻想如何延續剛於學院萌芽,同時又快要死亡的藝術生命。工作太忙,沒時間,沒空間創作固然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核心的問題是,究竟我幹麼要這樣「犯賤」,當人家放工後可以躺在沙發看電視,自己還要在工作室鋸木條造畫架呢?老實說,在那個年紀,說不出什麼偉大的理由去支持自己繼續下去。只知道當我停止創作時,我的生命就會變得不完全。更甚是,我會因為沒有創作而感到不安內疚。「一定要搞!」彷彿變成了每個讀藝術的人的魔咒。
所以,對很多剛畢業的藝術學生來說,那個年代,能繼續創作已經是一項很偉大的成就了。那時候,展覽機會不多,如果有一些大堆頭聯展找你展出,甚至有幸不知為何入選了香港藝術雙年展,就足以令你覺得自己前途無可限量了。誠然,展出機會彷彿已經變成創作的唯一回報。因為除了可避免個人履歷太過空白外,更重要的是,那代表了別人對自己的欣賞,哪怕來參觀展覽的只有三數十人。當然,若果套用現在傳媒慣常的角度來看,或許你會問,回報不是應該包括透過買賣作品所賺回來的金錢,又或者換來一份能賴以維生的職業嗎??小朋友都知道,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用錢買回來的啊!且,錢?讀書時無教喎!
但現實是無論私人機構也好,公營機構也好,邀請藝術家參與展覽的態度,給人的印象往往都是﹕「已經畀機會你展覽囉喎。仲想要錢?」而更多的情是,主辨單位本身也欠缺資金,藝術家能拿回材料費已算萬幸了。 或許現在的情也比前進步了,大家開始明白Artist Fee不是材料費,也不是人工,而是主辦單位對藝術家,對創作的一點尊重。
我沒有意圖去將香港藝術家描繪成一群受迫害的小眾,從而去製造另一個「星期日檔案」式的悲情奮鬥故事,也不希望落入那種「香港藝術不成是因為資助不足」的思維之中。反之,我覺得藝術創作更多是取決於社會上的藝術氣氛與藝術個人的自省能力。說到這裏,不得不提多年前的一個個人經驗。還記得自己離開小學教師崗位後,遠赴英國繼續升學,畢業後在當地參與一個網上互動電台的開發。那是一個早期web 2.0網上軟體的先驅,當中參與的有獨立音樂人、電腦程式員、音樂業務發展及媒體設計師。對我這個藝術出身的人來說,這可是個十分奇怪的組合。然而,兩年的合作卻令我看到整個過程根本與藝術創作無異,當中包括參與者對不同領域的開放,對未知的尋求及擁抱創新,拒絕被定義的態度。這經驗可說為我的藝術創作帶來了極大的衝擊。當中最重要的是,我終於可以解除了「藝術家一定要搞」的魔咒。原因不是我決定轉行,放棄創作,而是我發現,創作原來可以在任何地方發生,展覽廳亦不過是眾多可以發現藝術的地方之一。
回港後不單重新投入教學工作,更重要的是我重新擁抱一直養大我,但多年來卻被我遺棄了,看輕了的漫畫事業。我知道這些作品不會被邀請放進展覽廳,亦因為我的作品都是用電腦創作並任人下載複製,所以商業價值更低。當然,為了成名,為了金錢回報,我可以改變。但當發現如果有些創作可以令自己的天空變得更大更廣闊的時候,我相信很多藝術家都會願意為此而買少一兩手匯豐。對不起,那不是代表他們清高。清高的,只是藝術本身。
「你們當中有多少人將來想做藝術家?」
現在已經成為我每年開課時對學生必問的問題。如果我偷偷看見有人的手在發抖,我會悄悄的對他說﹕
「藝術家不是卑微的職業,但也不一定要披金帶銀,高不可攀。」
文 黃照達

13.2.09

014: 未學演,先學導

上星期的一連四天和本星期的三個下午.
上了一個舞台導演的入門課

舉行的地方是YOUNG VIC THEATRE.
後來得知. YOUNG VIC 的創辦人就是KEVIN SPACY
也即是電影AMERICAN BEAUTY 的男主角

參與者當中大部份是黑人.
有對前途迷惘的高中生. 也有大學主修舞台專業的經驗人士

首一星期主要透過不同導演帶領的WORKSHOP
學習一些讓演員互動的技巧
以及很重點的有關剖析劇本的方法

接著有兩個下午共三小時的排練.
可能我太令人無期望
眼見我跟兩位分別為廿十六、七和年近四十的專業演員神態自若的玩遊戲
令他們的信心突然推至最高點
結果. 我被"監視"的時間少於二十分鍾
沒有收到很多的COMMENT...

今天的眾多演出裡.
我又跌回谷底
演出沒有ENERGY.
演員走位生硬
情緒不對

能怪他們要負擔多個演出而不能專心致志嗎?
不能的.
還是要怪過程中去得不夠盡
而自己又再次走入時間的死胡同...

晚飯時. 大家的滿足和興奮跟我內心的失望成了強烈的對比
見證我台前台後的導演助手跟我握手不夠還要擁抱
我真的差點要缺堤

事實上在回家的路上的確崩潰了

不過總的來說. 我真的很喜歡整個過程
現在也不會有要放棄的念頭

或許第一次. 就總是會悲喜交集和深刻
不是這樣. 也許就不是「愛」了

9.2.09

013: many wishes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i want to know, how can I know them one by one?
I want to know them all right now...

a little bit more about zen

a lot more about Shakesphere

a lot more about directing

a bit more about the war and history of middle east, wt is muslim, wt is Iraq, why is Al-Queta

a bit more about Obama's policy, how they actually struggling with the economics

a bit more wisdom about the future world, wt is going on, wt will going on?

books on love

on stories

and i'm still interest in architectural theories and books

how should i view a movie

and probably some vocabulary exercise book

loads of movies

chinese philosophy on Jon zi and Lo zi

how can I take all that ? ??

4.2.09

012:  對不起. 我不能知道那個數字是代表你

因為在英國用的是不同的電話
也有時候因為加上了852以後.
號碼就不能被認出了

所以除了某些認識了很久很久的朋友
我基本上不知道跟我發短訊打電話的是誰跟誰

我記得你也牽掛你
但那是一個人而不是一串數字
以後希望大家不厭其煩. 報上名字

3.2.09

011: 最近又再愛上書

離開中學以後. 就再沒有很多要死記爛背的書本文字
就算是為Project.到圖書館選書都是自我好奇心使然

現在的生活沒有特定的坐向目的
選擇更加自由
情緒走位時看禪書
追求進步時看英文生字書
為興趣時看劇本和藝術書

比起電影. 它更能幫助我抒解內心的矛盾
亦帶更深刻的知識
有時. 亦真有一種隔著時空也能做朋友的感覺

也因為最近多"接觸"了鄧小樺和dm

至於最初.
讓我真正嚐到這良藥的甜味的書
是喬斯坦.賈得的<紙牌的祕密>
提起了我對哲學的興趣. 到現在還是很好奇
特此謝謝向我介紹這作者的
J
祝你生日快樂!
智慧與美貌長存!